搜索
科大人物
当前位置: 首页 > 科大人物 > 正文

何月梅:做一名好老师,是我一生的追求

作者:刘永红 李粟 来源:档案馆 报社 责任编辑:吕艳萍   终审: 点击: 日期:2022-11-02

近日,在第十二届中国(国际)橡塑技术、装备与市场高峰论坛上,全国橡塑中心授予何月梅老师“中国橡胶机械行业终身成就奖”。今年96周岁高龄的何老师,是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代“橡胶人”。她1954年来校,在橡胶专业教书育人47年,直到76岁才告别讲台,深受学生爱戴;退休后,她笔耕不辍编写教材,91岁仍参与主编专业书籍,堪称学界权威。

在为我国橡胶行业发展无私奉献的整整65年中,她提灯引路,育梦成光,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年轻学子;她如师如母,言传身教,是大家心里于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品格的“大先生”。在她身上,温柔坚定的师者情怀,始终如一;为国执教的赤子之心,矢志不渝。


虽然我是先生,但学生也是我的老师

何月梅老师1926年出生于广东番禺,瘦小的身躯、炯炯有神的双眸,骨子里似乎有用不完的劲儿,一看就是一位倔强干练的美女。

解放初期,因祖国建设的需要,本应1956年大学毕业的她,4年的本科学制被压缩到2年。在广州华南工学院(现在的华南理工大学)橡胶工艺专业学习期间,他们白天晚上连续上课,如饥似渴地获取知识,连吃饭都是由生活委员搬到教室里分餐,就是为了抓紧一切时间埋头学习。

作为我国第一批自主培养的橡胶专业大学生,何月梅倍加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,由衷感激国家的公费培养,铆足劲头要为祖国和人民多作贡献。1954年顺利毕业后,8月底,她接到了被分配到沈阳轻工业学校任教的通知。

12FAB1 

101F7E


五千里之外的东北地区,对这个28岁的广东姑娘来说,是那样的遥不可及。而且,彼时的她,还要抚育7岁的幼女。但是,使命在肩,她没有丝毫犹豫,义无反顾地告别家人,独自登上了北上的专列火车。无条件地服从组织分配,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奉献——这是她内心无可撼动的坚守。

历经数日的长途跋涉,当她踏进学校大门的那一刻,学校已经更名为沈阳橡胶工业学校。当时的郭校长与师生们热情欢迎她的到来,瞬间消除了她初来乍到的陌生感。套上厚重的棉衣,跟同事学会了生炉子,她很快就顺利融入了学校生活。

校领导安排何老师任教的第一个班是调干班,学生们大部分来自工厂基层,都是有6年以上工龄的业务骨干,年龄比较大,实战经验丰富。能把这些学生教好吗?何老师有些忐忑。当时连现成的教科书都没有,只能在自己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编写讲义。为了能把课上好,她天天去其他老师的课堂旁听,认真做好笔记,课后细细研读。

橡胶工艺的理论知识和工作原理她都学过,但是工厂里的实际操作和现场状况并不清楚,这可怎么办?她灵机一动,想到调干班的学生们都有相关岗位的工作经验。于是,她利用课余时间经常向学生请教,还到学生们工作的工厂去实地考察。把实际操作中的知识点一一搞清楚之后,初次走上讲台的何老师,就能自如地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给学生讲授。如此一来,学生们都以为她是一位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老教师,对她的教学质量评价很高。

从走上讲台的第一天起,何老师就常说:“虽然我是先生,但学生也是我的老师。”教学相长,不耻下问——这样的理念贯穿着何老师的教学生涯,也是自建校以来学校教风和学风的一个缩影。


想当好老师,必须先当好学生

1956年夏天,何老师随学校迁到青岛,爱人和孩子也从广东搬来青岛安了家。根据工作需要,当时学校要筹建橡胶机械专业,安排她来讲授橡胶机械课程,还要从零开始编写全国首本《橡胶机械》教材。如果说橡胶工艺是软件,那么橡胶机械就是硬件,对她而言,跨专业教学任务艰巨。

于是何老师再次当上学生,抓紧学习自己欠缺的机械专业相关基础知识,那时的力学、制图、高数等课堂上,常能看到她坐在学生们旁边认真听课。很多教基础课的年轻老师也成了她的老师,各橡胶厂里也活跃着她向工人请教的身影。

“想当好老师,必须先当好学生。”这是何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。为了全力以赴编好教材,她集中投入了半年时间,到北京橡胶研究设计院、大连橡胶塑料机械厂、沈阳橡胶机械厂等有关橡胶机械制造厂、使用厂和科研设计单位找设计图纸和计算书,从中提取计算公式,作为教材中的例子。再结合苏联和日本的相关参考书,逐渐充实完善教材。

1956年学校在全国最早设立橡胶机械专业后,学生们使用的就是何月梅主编的油印本《橡胶机械》教材。之后在中专教材的基础上,又修改升级为本科教材《橡胶机械设计》。

后来学校的专业设置几经变更,但橡胶及其相关专业始终是学科建设发展的主干。因此80年代初,化工部组织全国统编高等学校试用教材时,我校凭借突出的专业实力,成为与华南工学院等合编《橡胶工艺原理》和《橡胶机械设计》等教材的主编高校。当时的北京化工学院、沈阳化工学院等高校,以及各工厂的自办学校,也长期使用了这套教材。

在课堂学习之外,当时学校也非常重视实践教学。学生有入校之初的认识实习、第二学年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前的毕业实习,时间都在1个月以上,需要老师带队去外地。往往是寒暑假期间外出,而且实习补贴少于差旅补贴,所以带学生实习是一个比较费时费力、不好安排的工作。

因为有家人的支持,性格开朗的何老师总是积极报名、勇挑重担,跟学生一样带上背包,说走就走,即使吃住条件差也毫无怨言。在爱人去世、孩子无人看管的困难时期,她也从未耽误带学生实习的工作。

记得时间最长的一次是1974年的冬季,她和赵嘉澍两位老师带着30名学生去益阳和桂林实习。她把16岁的儿子和14岁的女儿独自留在家里,带上外孙顺路送到上海妹妹家托管。之后,她带着学生到桂林去做上下辅机的研究,帮着工厂拆设备、进行零件测绘、制作设备图纸,进而对设备进行改进和优化,一直忙到1975年的4、5月份才返回。

那时师生都是不计报酬,工厂也不收取实习费用,对于科研获奖也都看得很淡。在工厂虽然过得艰苦,但学生和工人、老师和学生互为师生的融洽关系,回忆起来至今都非常兴奋、滔滔不绝,成为了他们宝贵的青春记忆。


退而不休,励志终身当好老师

采访期间,何老师的字字句句中都自然流露出对祖国的热爱、对事业的挚爱和对学生的深爱。她说:“在当年那么艰苦的时期,国家公费培养了我们,甚至连生活费都是补贴的。所以我要努力当一名好老师,并且要终身当好老师。”

那次难忘的桂林实习,对何老师还有一个独特的启发。当时他们住在桂林医专的教学楼上,偶尔能看到学生们在人体解剖室里实习操作的场景。那时她就明白了,国家培养专业人才是需要这些基础材料的,不然在这个领域,也很难赶超其他国家。她随即萌生了要捐献遗体的想法,让自己的身体最后再给学生们当一次老师,让学生从自己的身上最后再获取一些知识。

于是,当1983年青岛最早有医生号召并带头捐献眼角膜的时候,何老师就积极报名要把自己的遗体捐献给青岛医学院,用实际行动表明自己要当一辈子好老师的坚定信念。即使在1996年重新规范捐赠程序、好多人退缩反悔的情况下,已经70岁的何老师还是毫不犹豫地跟红十字会签订了协议,为了医学事业,“走的时候最后再当一次老师,用自己的身体做一个不发言的老师”。何老师讲得非常平静,而此时我的眼角湿润了。她瘦小的躯体至今还在散发着巨大的能量,这种能量足以对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产生深远的影响。

安排好了自己的身后事,退休后的何老师也并没有闲下来。她从1983年起坚持编写《橡胶工业手册》中的《橡胶机械》分册,还参与了这本教材1994年和2016年的2次改版。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全面、最前沿的专业知识,她依然还是下工厂、找学生,多渠道搜集橡胶机械方面的一手资料。后来因为身体情况不能亲自考察,她就多方联系学生,详细了解最新设备的情况,及时删除已淘汰的设备资料,不断将新型设备相关图片和数据补充进去。

136C86115267

为了能用电脑编写教材,她又当起了孙子的学生,认真学习了电脑的基本应用,鲐背之年还出版了最新的第3版《橡胶机械》手册和高等学校教材《橡胶加工机械》,造福新一代橡胶学子。终身当好老师——何老师不仅是这样说的,更确确实实是这样做的。

九十余载风雨路,未应磨染是初心。何月梅老师就像是一盏灯,点亮学子人生路,光映橡胶强国梦;她又是传灯者,那熠熠闪光的精神和品格,如一灯燃百千灯,必将薪火相传,生生不息。

——原载《全年资料大全报》962期第四版

  • 崂山校区:

    山东省青岛市松岭路99号

  • 四方校区:

    山东省青岛市郑州路53号

  • 中德国际合作区(中德校区):

    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小清河路6号

  • 高密校区:

    山东省高密市杏坛西街1号

  • 济南校区:

    山东省济南市文化东路80号

  • 教科产融合学院(淄博教科产融合基地):

   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联通路(西段)5188号